国家脊梁

首页 > 党史学习活动 > 国家脊梁 > 正文

国家脊梁第三十三期

2021-11-22 14:54:00
党群工作部
 刘伯坚幼年聪颖,七岁入私塾,勤奋好学、尤爱习字,五六岁后即能书写对联,作状词。12岁就读大舅苟俊生执教的“专修馆”攻读经史,又经二舅秉衡(武生)教习拳术,练习气功,骑马射箭,演唱川剧等。
  1912年春,伯坚去金斗寨高小学堂就读。一次学校以“士先器识而后文艺”命题作文,伯坚冲破“八股”框框,针对时事广征博引,指出古今一些文人“文不符质,虚饰华美,六朝陋习,殷鉴不远……”经校长批为“笔底波澜,历数文人无行之害,矢志上进,大器固不待晚成矣”。1913年春,伯坚考取巴中中学研究“新学”,攻英语、数学,但他认识到学校是新学不新,死水一潭,便毅然转入绥定联中。时值国势混乱,他深感辛亥革命并未给社会带来安宁、人民带来幸福。1915年秋离开联中,就读省立万县师范。在万县他目睹外国船只在长江流域横冲直闯。践踏祖国肌体而痛心。他奋笔疾书:“堂堂炎黄子孙,岂容洋奴欺侮,凡有血气之伦,莫不枕戈饮血”;面对复辟倒退势力,他呐喊: “再穿上黄马褂是对民族的侮辱,时代的背叛”,他决心从书本中走出去,“寻求救国之道,探索治国之术”。
在亲友的资助下,于19l 9年正月16日赴成都,考入师范学堂补习外语,作旅欧勤工俭学准备。“五四运动”在成都掀起波澜时,伯坚投身运动前列,同刘砚僧、李吉力人、袁诗尧等成立学生联合会,创办《星期日》周刊,积极传播新思想、新文化。1919年8月,刘伯坚离蓉赴渝,9月抵北平,就吴玉章办的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。1920年6月初离平赴沪。6月下旬赴法,7月初抵马赛、赴巴黎后,被分配到比利时霞洛瓦劳动大学半工半读。1921年初,伯坚由比到巴黎,研读《资本论》、《0宣言》、《法兰西内战》、《国家与革命》和苏俄革命经验。加入赵世炎、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。1921年参与争取“三权”(吃饭、工作、求学)为主要内容的“二、二八运动”。同年7月“抗拒中法大借款”和9月的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一系列革命斗争。翌年初,各地代表在巴黎共商建党事宜,刘伯坚回比建立和发展少共基础组织,同赵世炎、周恩来等保持密切联系,进行政治活动。
 
      在亲友的资助下,于19l 9年正月16日赴成都,考入师范学堂补习外语,作旅欧勤工俭学准备。“五四运动”在成都掀起波澜时,伯坚投身运动前列,同刘砚僧、李吉力人、袁诗尧等成立学生联合会,创办《星期日》周刊,积极传播新思想、新文化。1919年8月,刘伯坚离蓉赴渝,9月抵北平,就吴玉章办的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。1920年6月初离平赴沪。6月下旬赴法,7月初抵马赛、赴巴黎后,被分配到比利时霞洛瓦劳动大学半工半读。
1921年初,伯坚由比到巴黎,研读《资本论》、《0宣言》、《法兰西内战》、《国家与革命》和苏俄革命经验。加入赵世炎、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。1921年参与争取“三权”(吃饭、工作、求学)为主要内容的“二、二八运动”。同年7月“抗拒中法大借款”和9月的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一系列革命斗争。翌年初,各地代表在巴黎共商建党事宜,刘伯坚回比建立和发展少共基础组织,同赵世炎、周恩来等保持密切联系,进行政治活动。


电话:0871-67985966、67985988

地址: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

邮编:651700 邮箱:ynfafl@126.com

滇ICP备13005383号-1 云教ICP备1205002

 

 

官网 微信公众平台

logo标识下载

版权所有©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

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编号:530100430042-2003

滇公网安备 53012702000055号